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

庫倫的扭秤

庫倫設計了一個精密的儀器,創始物理學定量的分析,他用嚴密的實驗所得到的數據,強有力地向世人介紹他所發現的新物理規律。
 
背景:
  人們集中注意地球的磁性,此外科學家大都忙於力學或光學,較少顧及電學。十八世紀隨著蓄電裝置的發現與閃電的認識,電學變成熱門的研究主題,著名的科學家牛頓(Issac Newton 1642 .. 1727)就曾經探討過玻璃的摩擦發電,也曾對磁石的作用力大膽的提出平方反比律。
  庫倫(Charles Augustin Coulomp 1736..1806)生在法國南部的望族,動盪的政治年代中長大,當時伏爾泰(Voltaire 1694 .. 1778)的自由主義和盧梭(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..1778)的民主思想已經開始影響法國。他先學習軍事,受教育當中自己也同時鑽研科學與數學,以軍事工程師開始他的事業。在馬提尼克島上監督防禦工事的經歷,從事材料摩擦及扭轉方面的研究,因此使他對科學更有興趣,1776年回到巴黎直到1798年法國大革命,全力致力科學研究。期間曾以「簡單機械的理論」參加科學院某次爭設計案而獲獎,1774年發明扭秤,逐利用扭秤進行大量的定量研究,許多重大的發現就在這個時期產生,1781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。戰爭時期隱居鄉下,1799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又回巴黎定居。
 
庫倫扭秤:
  通常我們在實驗室所能得到的靜電荷非常小,如果要精確地測量電荷之間的作用力,必須使用十分靈敏的儀器,庫倫發明的扭秤就是靈敏的測力計。
  庫倫在一個直徑長12英寸、高為12英寸的玻璃圓柱體頂端,蓋上一塊直徑為13板上的中心及中心旁邊分別鑽了一個洞。然後在中央孔裝上一個高24英寸的玻璃管,玻璃管的頂端裝置放上一個分度頭,分度頭夾持一根銀製的懸絲,銀絲一直垂到玻璃圓柱容器裡,它的下端懸掛著一根橫桿,橫桿的一端鑲著小木髓球,另一端則貼上圓紙片,控制圓紙片的重量能使橫桿保分度頭持平衡。玻璃圓柱容器的內壁刻上 0--360度的刻度,當銀絲沒有扭轉的情況時,使圓柱壁上刻度與分度頭的零度互相對準。實驗時,由側孔垂下另外一個帶電的木髓球,先使兩球輕輕接觸,讓橫桿的木髓球也帶同類電荷,由於同類電荷間的斥力,兩球會自動分開,銀絲上的扭力會和靜電力平衡,最後木髓球就靜止在平衡位置。銀絲上的扭轉角與扭力是成正比關係,所以由分度頭上的角度可以讀出作用力的大小強度,而圓柱壁上的刻度則以弧長顯示平衡時兩個球之間的距離。庫倫的實驗數據如下;
實驗次數小球間鉅離銀絲扭轉角度
1360360
21801260+180=1440
38.505670+8.50=575.50
記載上英國有一位神父麥凱爾(Rev.John MicHell)可能比庫倫早些時候發明扭秤,不過庫倫發明扭秤的發明是自己獨立完成的,與麥凱爾的發明無關。
  後來卡文迪許用麥凱爾的扭秤精確地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,測出地球密度。
 
庫倫定律:
   雖然定性上的發現同樣令人興奮,然而由實驗得出定量規律,卻是科學發展中不能缺少的過程。庫倫定律是電學中第一個精確的定量規律,它是電學從定性的觀察和實驗階段進入定量研究的標竿,對後來電磁感應上的豐收影響極大。
  庫倫並未想到從庫倫定律來定義電荷的單位,他僅由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類比,大膽假設電荷作用存在平方反比關係,並以自己發明的精密扭秤驗證這個假設。"靜庫倫"是描述電荷電量的一種單位,德國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高斯(C. F. Gauss 1777..1855)首先由庫倫定律定義出電荷的"靜庫倫"單位。當相同電量的兩個電荷相距 1 厘米,而作用力為 1 達因時,定義每個電荷的電量為1 靜庫倫。高斯後來繼續創造了磁矩、磁場強度等的單位,建立了電磁學裡的"高斯制"單位系統。高斯制系統中使用的單位在實用上有的量顯得太大(如電阻),有的量則又太小(如電流),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,於是科學家後來又發展成另一種叫做國際單位制(SI-unit),在國際單位制中電荷電量的單位是"庫倫"。如果我們用數學式子
表示庫倫定律,則在高斯制裡 K=1 ,對物理系學生作電磁學理論推導時,在這種情況下運用起來相當方便。而在 SI制 系統裡 ,
 其中 為真空容電率(permittivity),
 法拉/米。
庫倫定律發現的十八年前,富蘭克林在一系列的電學研究中,就注意到擺在帶電金屬容器內部的軟木球,完全不受容器電性的影響。他寫信告訴他在英國的朋友名化學家普里斯特利(J.Priestley 1733..1804)這個結果,而普里斯特利作出了富蘭克林結果可能與平方反比定律有關的猜測,當時由萬有引力已經知道如果引力是平方反比關係,一個均勻球殼不會在它的內部產生引力場,這是由於引力源的大小(即面積)剛好和距離的平方成正比之故。後來卡文迪許曾經作實驗驗證過這個道理,它用兩個同心金屬球殼,外球殼由兩個半球殼併合而成,可以隨時拆合。先使外球殼充電然後以銀絲接觸內球殼,然後扯斷銀絲移走外球殼,在用靜電計測量內球殼的電位,當然沒有在內球殼找到任何電荷。
  卡文迪許在上述的實驗中,根據儀器的精密度推斷,靜電的平方反比定律至少在準確度2%之內是成立的。也就是說如果把庫倫定律寫成
至少我們知道不會大於0.02,即δ≦ 0.02。
  後來馬克士威整理卡文迪許手稿時(當時英國在建橋大學新建一個實驗室,叫作卡文迪許實驗室,請馬克士威主持這個實驗室)重複了這個實驗,並且作了些微改進,這次實驗中不須移走外球殼,而是直接將外球殼接地,如此提高實驗的精密度,馬克士威得到的結果為
1936年美國的普里姆頓(S. J. Plimpton)和勞頓(E. Lawton)
將精確度提高四個數量極,為δ≦ 2 × 10-9
  1971年威廉斯等人又提高至 δ≦(2.7 ± 3.1)× 10-16,也就是說電學中的庫倫定律在億億分之一的精確度內是成立的。
 
卡文迪許:
  英國的卡文迪許(Henry Cavendish 1731..1810)出生在法國,1749年進入劍橋大學皮特豪斯學院(當時劍橋大學還不是著名的科學研究中心,英國的科學鼎盛時期是在十九世紀),沒有完成學位論文就離開,往後及過著隱居式的生活。他是第一個成功測量出萬有引力的人,電學與化學方面也是一個開拓者,然而它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沒有發表,許多是等他過世後別人才由遺留下來的文章才知道這些偉大的發現。玆略述如下;
  • 發現氫和氧燃燒生成水,水的重量等於過程中消失掉 氣體的重量。
  • 在燃燒室裡製造出硝酸。
  • 第一個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。
  • 測出地球精確密度。
  • 發現電荷間作用力的平方反比關係,可由物體表面電 荷分佈導出,並以實驗驗證之。
科學上的功績:
  • 第一個以定量方法的嚴密實驗
  • 發現靜電學平方反比定律..庫倫定律
  • 發現磁力平方反比關係
  • 指出導體表面電荷的分佈情況
  • 首先發現摩擦力與正壓力成正比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