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

法拉第與發電機

一位鐵匠的兒子,訂書匠的學徒,為了堅持從小對科學的興趣,完全靠自己的自修,終於成為聞名的物理大師。他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,所以在他腦中沒有數學,偉大的物理發現來自對物理的直覺與嚴謹的實驗態度。
背景:
  • 生於倫敦(1791年..1867年),父親是鐵匠,家境窮困,很少機會受教育(英國當時社會,人們必須守住他生長的社會階級)。五歲時父親患病。
  • 法國鬧革命,兩歲時英法發生過戰爭。當時以英國為中心的產業革命,由於機器代替了人力,對於手工的依賴逐漸減少,職工收入一天不如一天。
訂書匠學徒無師自通;
  • 在13歲時隨喬治拉鮑(George Riebau)當學徒,學訂書(先試用一年、後因勤勞獲七年合約),因此讀了七年免費的書,開始接觸電學(大英百科全書)。
  • 白天邊工作邊看書,下班後作筆記整理。
  • 曾讀到馬賽特夫人著的"化學實驗"一書,花錢自行買材料儀器實驗。訓練自己的思想,並發展了一種試驗的技術。
  • 父親在法拉第學徒期間去世。
學徒聽科學專業學術講演;
  • 向顧客坦斯(Dance 建築家)要求,獲得贊助門票(幾先令)及引進,到皇家學院參加講習,聽德斐先生講演(Humphry David 1778..1829 當1820年厄斯特發現電流 磁作用,德斐成功解釋)。
  • 皇家學院是科學界與產業界協力成立的新機構,有一些給民眾的通俗演講,德斐在這一方面天份很高頗受歡迎。

科學大師的助理:
  • 毛遂自薦寫信給德斐先生(檢附筆記),1813年獲約在 皇家學院見面,從此開始助理生涯。(至1823年被推薦成為皇家學院止)
  • 研製成功礦工安全燈
  • 當助理6個月後,以隨僕身份去歐洲,共離開18個月,途中 已受著名科學家注目。
  • 30歲那一年取銀匠女兒為妻,感情非常好,55歲還寫情書 給妻子,他們終身無子女。
  • 實驗成功電線在磁場中轉動(另一位科學家烏拉史東Wollastone 多次失敗過的實驗)(德斐阻饒)。
  • 實驗成功氯氣的液化。後來又製造出苯的化合物。
  • 1820年德斐發表電流磁作用時,就曾寫著磁→電。

發電機帶動第二次產業革命:
1730年英國紡織工業開始以機械代替人工,到1769年瓦特成功改進蒸汽機,帶動了第一次產業革命。1870年代內燃機的進步又掀起另一次產業結構的改變。而法拉第的發現將人類帶進了電氣文明。
  • 1820年德斐發表電流磁作用時,就曾寫著 磁→電。
  • 1831年偶然發現電線和磁鐵相對運動才會產生電流。
  • 1852年引進場的觀念。
  • 1867年德國西門子成功製造出"自激式直流發電機" (相當瓦特造出蒸汽機)
  • 19世紀最後三十年內,世界工業總產值增加兩倍多,鋼鐵增加55倍,石油增加25倍。
  • 1860年馬克士威曾經和法拉第會面。
  • 1862年馬克士威完成馬克士威方程式,預測電磁波的 存在。
  • 1880年貝爾發明了電話。
  • 1888年赫玆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。
治學特寫:
  • 學徒出家,執著科學,自行訓練。
  • 失敗的實驗毫不隱瞞,誠實留下記錄,後來學者由法拉第 寫下來的東西,找到很多寶貴的教訓,因而獲得研究正確 方向及暗示,相繼創造偉大的發明。(愛迪生1869 .. 1910 年輕時讀過他的書,曾說過沒有一本書比他更有趣 且有意義)
  • 嚴守一定的計劃,按部就班。實驗室整理有序,即使在黑暗中也可以找到東西,可見他是一位很細心的科學家。
  • 一生獻身科學,在虔誠宗教信仰下,滿足樸素簡單的生 活。熱愛科學不重名利,曾讓幾項重要專利白白溜走。
  • 晚年疾病纏身,有時無法至實驗室工作,喜歡看賣藝、 雜耍等簡單、非科學性等娛樂。
重要貢獻:
  • 受厄斯特與安培發現的影響,1821年開始研究電流與磁鐵 的相互作用,發現馬達原理,確立現在製造馬達的基礎。
  • 1831年對於電磁感應有了重大發現,奠下發電機的基礎。
  • 1833年提出電解法則。
  • 1844年發現光在磁場中的偏極現象,稱為法拉第效應。
  • 想出電力線、磁力線等正確方法,並利用磁屑在磁場中的 分佈驗證,首先引進"場"的觀念,他認為超距力係以場交互作用,藉著波的形式傳遞,傳遞需要介質(以太), 也需要時。
  • 最先提出「光和電波性質相同」的理論。
  • 其他化學及熱學方面的發現(水汽量電壓計、碳氫化合物的石油精、光學玻璃)
  • 法拉第的最後一個研究課題,是關於光束如何在磁場中的 分裂,可惜未能完成,後來由塞曼(Zeeman 1865..1943)提出這個發現,稱為塞曼效應,離法拉第過世的時間足足晚了30年。

場的觀念:
  萬有引力和庫倫靜電力都是平方反比關係,除此之外,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它們也都是現在所謂的超距力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後把普通的施力、摩擦力叫做接觸力,但是對於超距力如何作用並沒有進一步認真思考過。法拉第發現電磁之間的密切關係,他必須想辦法知道,這是如何發生的。
  法拉第引進場的觀念來解釋這個問題;他認為電磁力的作用必須透過場的媒介、首先帶電體A在周圍建立場,另一個帶電體B浸在它的場中,場對它產生了作用力,這就是A對B的作用力。反之B對A的作用力亦然,對於磁與磁、電與磁之間的作用也是相同的機制。
  同時他也認為場的建立需要時間,不可能瞬間在所有空間同時建立場,帶電體本身發生變化,場也隨之跟著改變。
  場的建立和改變藉著類似水波的振動,靠著某種介質(以太?)逐一傳遞到遠方,傳遞所需時間非常短暫,平常我們感覺不出來。他採用力線具體描述場的作用,也運用磁屑在磁體周圍排列的實驗驗證之。至於存在電磁波的想法,法拉第也想深入實驗證明之,1832年他留在皇家學院一封密封的信,先保留他的這個想法,等證明足夠時再公佈,一百多年1932後人們才發現這封信,以下是這封信的內容,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的觀點想法;

封面;
「現在應當收藏在皇家學會檔案裏的一些新觀念」
內容;
「前不久在皇家學會上宣讀了為題"對電做的實驗工作"的兩篇論文,文中所介紹的一些研究成果,以及由於其他觀點與實驗而產生的一些問題,使我得出結論:磁作用的傳播需要時間,即當一個磁鐵作用於另一個遠處的磁鐵或者一塊鐵時,產生作用的原因(我以為可以稱為磁)是逐漸地從磁體傳播開去的,這種傳播需要一定時間,而這個時間顯然是非常短的。
我還認為,電感應也是這樣傳播的。我認為磁力從磁極出發的傳播類似於水面上波紋的振動,或者空氣粒子的聲振動,也就是說,我打算把振動理論應用於磁現象,就像對聲所做的那樣,而且這也是光現象最可能的解釋。
類比之下,我認為也可以把振動理論應用於電感應,我想用實驗來證實這些觀點,然而,我的時間要用於履行職責,這可能會拖長實驗的時間,而實驗的本身也可能成為觀察的對象。因此,我把這封信遞交皇家學會收藏時,要以一個確定的日期來為自己保留這個發現,這樣,當從實驗上得到證實時,我就有權利宣佈這個日期是我的發現的日期。就我所知,現在除我之外,科學家中還沒有人持有類似的觀點」
邁‧法拉第
1832年3月12日於皇家學會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